|
在逐年增加的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下,按裝備能力“一刀切”的產業政策表現為淘汰落后裝備紅線不斷抬高,而中小企業為符合政策要求則大幅擴大裝備生產能力,從而形成惡性循環。 拆小建大就是這些小規模企業的慣用招數之一。有的小企業偷偷給300立方米的高爐穿上外套,使其“變身”為不在淘汰范圍內的400立方米高爐,以此蒙混過關。 今年鋼材市場稍有回暖,一些小企業依靠較低的人力成本、環保成本以及靈活多變的運營機制,和國企相比依然有利可圖,于是便加足馬力進行生產。這也導致首季度全國平均日產粗鋼213.2萬噸,再創歷史新高。 當市場形勢急轉直下時,這些企業為了保住好不容易占領的市場份額,減產意愿并不強烈。即使處于虧損狀態,企業也不愿減產,因為減產的成本可能比不減產還要高。比如停產之后員工工資、銀行利息方面的凈流出等問題,都是企業要綜合考慮的。尤其對于小鋼廠來說,減產還可能會引起銀行停貸,后果更為嚴重。市場的問題終歸要讓市場解決。如何將剩下的眾多民營企業整合起來,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兼并重組、縮減產能,既要充分考慮到地方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共同體問題。多年來,通過行政審批手段嚴格控制鋼鐵產能收效甚微。日前,國務院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引來各方熱議。 如何處理好審批制和產業政策之間的關系,也是令業內比較擔憂的問題,尤其是像鋼鐵這樣存在產能過剩的產業,可能會觸及各方利益問題。在國家嚴控產能過剩行業新增項目的大背景下,行政審批權全部下放是把雙刃劍。雖然會讓大企業投資項目縮短審批時間,使之不會錯過產業布局優化調整的時機,但是,這很可能會導致某些地方政府從地方利益角度出發,不進行嚴格把關,引入一些生產低端產品的小型鋼鐵項目,導致產能過剩再次加劇。 雖然通過提升環!伴T檻”倒逼鋼鐵企業產業升級并不是鋼鐵產業結構調整的唯一路徑,但是,下一步退出市場的鋼鐵企業,很可能就是輸在環保上。落后鋼鐵產能的節能環保投入少,產品成本低,企業利潤高。因此,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表示,更嚴格的環保標準是進一步淘汰鋼鐵落后產能的有效方式。此外,還應該依據能耗、物耗和清潔生產標準,從能源消耗和環境保護兩個方面來對鋼鐵產能進行限制。 鋼鐵調控要將環評標準與“稅價機制”相結合,使得不符合能耗、環保標準的企業沒有利潤,從而導致地方政府從中沒有稅收,在利益關系上形成自動退出機制。 本站信息由天津大無縫鋼管廠工作人員發布
|
|